编注:就像C. S.路易斯(C. S. Lewis)所建议的那样,我们要帮助我们的读者“让这几个世纪以来干净的海风吹过我们的心”(出自On the Incarnation: Saint Athanasius with an introduction——译注)。也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要审视一些可能被遗忘、但是依然和现今的教会相关,并且能帮助今日基督徒的经典著作。
任何一个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读过这本指定必读经典著作的学生都可以证明,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这本《黑暗的心》读起来并不轻松愉快。但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尤其是对基督徒来说。
《黑暗的心》尽管短到可以算作中篇小说,但却是一本比较难懂的书。作品语言如诗歌一般浓缩,主题是从康拉德(Conrad)在刚果的经历中提取的,很是黯淡。故事背景是在1885年至1908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Leopold II)对刚果人进行帝国主义恐怖统治期间。这期间利奥波德对当地人民所施的暴行一直以来与希特勒和斯大林所施暴行相提并论——只是如今很少被提及了。《黑暗的心》不仅提供了对这些历史部分事件的文学性描述,并且迫使读者思考这两个重要的问题:人类的处境究竟是怎样的?什么叫做“开化”或“文明人”?
尽管作品的标题包含多重意思,我们还是可以在毫不剧透的前提下,说“黑暗的心”符合基督徒对完全堕落的理解。作品的一个中心主题,其实正是人类的状态如何需要约束——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的——才能遏制我们堕落本性的最坏冲动。
作品的另一个突出主题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我们如何发现真理,以及是否能够发现真理。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真理不仅存在而且是我们可以知道的。但是,随着现代晚期进入后现代时代(我们也随之被称为后真理文化),这个事实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黑暗的心》为读者从一种认识论到另一种认识论的这段通道打开了一扇窗户。这部作品出版后,20世纪初现代主义开始登上舞台,人们开始强调真理的主观性,以及真理如何依赖于个体观点和感觉。
《黑暗的心》通过故事本身以及故事的叙述方式预示了这种视角主义(perspectivalism)。作品采取框架叙述——故事中有故事——强调了这样一种方式,我们知道或自以为知道的内容被包裹在层层形成意义的感受和语言之中。这就是为什么《黑暗的心》从头到尾都以模糊性为特征,使其成为一部难以阅读和理解的复杂作品。
《黑暗的心》也暗示了基督教在迎接这个后真理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基督教为了能够以福音的名义奴役和剥削人民,甚至摒弃了绝对的道德真理。这是我们历史上令人不安但却必须面对的事实。
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由于18世纪30年代的福音复兴运动,宣教团体数量激增。但是,帝国主义和传福音却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如果不是伴随着欧洲各国对其他国家的殖民侵略,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福音事工几乎不会存在。实际上,殖民化常常被作为传教事工来推动并使其正义化,其目的是给其他国家带来基督教和“文明”。
无论给其他国家带去新思想、资源和福音带来了任何好处,这些好处都因为伴随着(经常确实如此)现在称之为“白人救世主情结”的做法而大打折扣。这一情结指的是即使出于好意的基督徒也常常采取“拯救”当地人民而不是装备他们及他们的社区以增强其自救能力的方式去帮助别国人民。
《黑暗的心》使基督徒对这一征服精神的阴暗面有了必要的、甚至是痛苦的一瞥,这阴暗面已成为基督教太多历史故事的特征。
今天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们可能会被当时人们的立场、想法和态度震惊。我们读到这些时所感受到的震惊可以作为一个提醒: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盲区,对基督徒也不例外。
康拉德时代的维多利亚时期基督徒不是总能看到文化价值和圣经原则之间的不同。其他时代的基督徒也同样如此——包括我们自己。福音派运动是塑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十分有影响力的一股力量,以至于如今美国的福音派亚文化经常将维多利亚价值观误认为是圣经价值观。仔细阅读《黑暗的心》可以帮助今天的基督徒将两者分开,从而将小麦从世俗哲学和制度的麸皮中筛选出来。
基督徒读任何一部文学著作的任务都是从作品上下文以及作品的作者中发现特别之处,并用当时的标准和不变的普遍圣经真理来加以衡量。
尽管有些读者可能会将本书为之纠结的一些道德和认识论上的分歧视为作者在支持没有绝对真理,但更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假设实际上存在着道德真理:对与错,善与恶。
我们之所以能够意识到黑暗是因为有光明。
译:Ping Zhang;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at Christians Can Learn from Joseph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