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音被宣告出来,乍看之下似乎会要求人做出两种不同的、甚至是二选一的回应。有时候福音的要求是“悔改!”所以,“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1-2;《新译本》,下同)再者,彼得敦促那些在五旬节当天良心被撕裂开来的听众,“你们应当悔改,并且每一个人都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2:38)。后来,保罗呼吁雅典人要“悔改”,以回应复活的基督所传讲的信息(徒17:30)。
然而,在其他场合,对福音的正当回应是“相信!”当腓立比狱吏问保罗,他必须做什么才能得救时,使徒告诉他,“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定得救”(徒16:31)。
但这里没有什么奥秘或矛盾,我们进一步看使徒行传17章,就会发现福音究竟在哪里要求人做出悔改的回应,而那些归信的人就被描述为“相信”(徒17:30,34)。
这个事实会破解任何的混淆,那就是当耶稣在加利利传讲“神的福音”时,祂呼吁祂的听众,“时候到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相信福音。”(可1:14-15)在这里,悔改和信心是互为表里的。它们代表“归信”(Conversion)里的两个同等重要、同样不可或缺的层面。因此,两个词都暗示对方的存在,因为每一件事实(无论是悔改或相信)都是另一件事实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此,用文法的术语来说,“悔改”和“相信”这两个词都具有“提喻”(Synecdoche)的功能——一种比喻的说法,用一部分来代表整体。因此,悔改暗示著信心,而信心也暗示著悔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无法存在。
但是在逻辑上,哪一个首先出现呢?是悔改吗?是信心吗?还是两者没有绝对的先后?关于这点,改革宗的思想已经辩论了很久。以下三种可能的答案都有人提倡:
首先,谢德(W. G. T. Shedd)一口咬定,在自然的顺序上,信心必定在悔改之先:“虽然信心和悔改是不可分割、同时存在的,但在自然的顺序上,信心乃在悔改之前”(《教义神学》,2.536)。谢德的论证是基于:悔改的动力有赖于信心对神的怜悯的把握。如果悔改在信心之前,那么悔改和信心都会具有法律的特色,它们会成为恩典的先决条件。
其次,伯克富(Louis Berkhof)似乎是采取相反的立场:“毫无疑问,按逻辑来说,悔改和认识罪,必定在信心之前,使人以信靠的爱顺服基督”(《系统神学》,页492)。
第三,约翰·慕理(John Murray)认定,这个议题会引发:
“一个不必要的问题,而坚持一个比另一个优先是徒劳无功的。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使人得救的信心是一种悔改的信心,而使人得生命的悔改是一种相信的悔改……得救的信心离不开悔改,而悔改也离不开得救的信心。”(《再思救赎奇恩》Redemption—Accomplished and Applied,页113;中译本第98页,笔者另译。)
这当然是更合乎圣经的观点,我们不可以把“在悔改中转离罪恶”和“以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拆开来。它们所描述的是同一个人所采取的同一种行动,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在一种情况下(悔改),我们是从这个人与罪的关系来看他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信心),我们是从这个人与主耶稣的关系来看他的。但是这位信靠基督的人,也同时转离了罪恶。他借着相信悔改了,也借着悔改相信了。或许达布尼(R. L. Dabney)的说法是最精彩的,他坚持说,悔改和信心是“双胞胎”的恩典(或者我们可以说是“连体双胞胎”)。
说到这里,我们该说的话绝非言尽于此。在任何一种“归信”的神学里,都会交织著一种“归信”的心理学。在任何特定的个体身上,在他的意识层面里,或许是悔改、或许是信靠,会显得较为突出。在神学层面上是统一的,在心理层面上也许是分歧多样的。因此,一个深深被罪咎感定罪、被罪恶捆绑的个体,在他或她的归信中,可能会以转离罪恶(悔改)作为他/她所经验到的最主要的音符。而其他人对基督的爱感到惊奇,也许是最主要的感觉,他们在心理层面没有那么痛苦(在他们归信之后,定罪的经验会更加深化)。在这里,这个个体,相对于从罪中悔改,更多意识到的是对基督的信靠。但是在真正的归信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因此,在心理上伴随着归信而来的产物是变化多端的,有时候取决于在罪人面前,福音最主要的强调是什么 (罪的可恶还是恩典的伟大)。这与西敏圣徒机敏的解说是相当一致的,其大意是:信心(即个人对福音话语的信靠回应)“对圣经各处经文,会以不同的行动来回应”(WCF 14.2)。
然而,真正的归信离不开同时会有悔改和信心,因此既会有喜乐、又会有忧伤。只以喜乐来领受福音的话语,却缺少因罪而来的各种忧伤的“归信”,必将是暂时的。
耶稣撒种的比喻在这里很有启发性。有一种土壤,种子会快速发芽,却突然死亡。这代表“归信的人”欢喜领受——却没有意识到休耕的土地正在被罪的自觉所翻搅,或没有意识到转离罪会有任何痛苦 (可4:5-6、16-17)。另一方面,一个只为罪忧伤、却对赦罪丝毫不感到喜乐的归信,必定会被证明只是“叫人死”的“世俗的忧伤”(林后七10)。到头来,它必定会化为乌有。
然而,这会引发最后的问题:在归信中悔改的必要性是否会让悔改构成一种行为,因而损及信心是“两手空空”而来?这是否会妥协了恩典?
一言以蔽之,没有。罪人必须总是两手空空而来,而这刚好是重点。从本性来说,我的双手是充满的(充满罪、充满自我,和我自己的“善行”),然而,充满的双手无法凭信心抓住基督,相反,双手要能抓住祂,必定是空的。那拦阻我们信靠祂的东西,必然会掉落在地上。旧的生活方式不能留在抓住救主的双手里。
是的,悔改和信心在归信中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永远无法分割的“双胞胎恩典”。正如约翰加尔文对我们的妥善提醒,这不仅仅适用于一开始,也适用于我们整个的基督徒生活。在迈向荣耀的道路上,我们会是一路相信的悔罪者,又是一路悔改的信徒。
译:骆鸿铭;校:改革宗出版社。原文刊载于林格尼事工网站:Faith & Repen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