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为什么说《马戏之王》抓住了美国人的想象力?
2024-04-19
—— Trevin Wax

《马戏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的票房成功令人震惊。这部由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主演的 2018 年音乐剧电影在圣诞节前几天上映时只获得了区区 880 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第二周,它的票房收入却攀升到接近两倍,这在当今好莱坞实属罕见。在口碑和重复观看的推动下,这部电影的表现依然出色,其原声唱片一度在美国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马戏之王》讲述了 P.T. 巴纳姆(Barnum)和他创办马戏团的传奇故事,包括了马戏团成立之初的死亡特技、奇异动物、人类“怪人”和“畸形人”秀场。巴纳姆的事业和他照顾家人的愿望在一首又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中展开,这些歌曲的歌词来自《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创作团队。

影评人和观众对《爱乐之城》大加赞美,但对《马戏之王》则众说纷纭。影评家对《马戏之王》的评价不温不火,而观众则献上溢美之词。可能是《马戏之王》的制作方预料到了专业评论界的反应,决定炒作大众的喜悦,而对专业精英的鄙视则不屑一顾。在影片中,巴纳姆也看不起对演出横加挑剔的评论家,因为这些评论家无法从自己评论的演出中找到任何快乐。

《马戏之王》为何引起共鸣?

一部关于马戏团的电影为何能引起美国观众的共鸣?毕竟,巴纳姆和贝利创办的马戏团已于2017年5月结束了长达 146 年的演出,而全美马戏团的观众人数也跌至历史最低点。《马戏之王》的秘诀在于它的故事和歌曲创作触及了美国人想象力中的几个核心渴望。

首先,《马戏之王》歌颂了美国梦。巴纳姆从社会最底层跻身纽约上流社会的故事迎合了美国人的梦想,即任何人,无论其背景如何,只要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决心和勇气,就能崛起并获得成功。电影还迎合了民众的情绪,对精英阶层大加讥讽。

其次,《马戏之王》颂扬了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核心地位。影片中贯穿着切斯特顿式元素——一个白手起家的穷小子,一直忽视妻子的重要性,直到他环游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然后失去了声誉和赞誉,才意识到与妻子和女儿在一起的幸福,然后又回到了他最爱之人的怀抱。“从今以后,这双眼睛不会再被灯光蒙蔽,”悔过自新的巴纳姆在发现得到世界和失去灵魂是多么容易之后唱道。他说:“如果失去了这一切,我会得到更多。”影片的结尾场景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忠心的丈夫和父亲散发出家庭之爱的美丽画卷。

第三,《马戏之王》是一部“人性的庆典”,正如片中一位评论家无奈地承认的那样。巴纳姆雇佣了一群人类中的“怪人”和“畸形人”(长了胡子的女性、连体婴儿、狼人等等),为那些背负着遭到家庭抛弃之伤痛的人带来了尊严。他让这些残缺的人走出阴影,赞美他们人性的独特和尊贵。

当然,真实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黑暗,尤其是在种族问题上。电影暗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即巴纳姆对财富的追求可能已经不只是剥削了,但随后又回过头来,转而对其进行赞美。真实的巴纳姆从当时的种族主义中获利,无论是他“租用”一名黑人妇女进行表演,还是他通过种族刻板印象来哗众取宠。

赏析

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即便我们仍然对影片的整体信息保持怀疑态度。

首先,我们不难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发现救赎主题。当巴纳姆和他未来的妻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探索了一座废弃的豪宅,并想象着如果豪宅被修复,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儿童纯真的美好写照——他们在伊甸园的遗迹中发现了美,同时又渴望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

同样,我们也能体会到影片对待婚姻盟约的严肃态度。当外遇危机来临时,本片支持巴纳姆对婚姻忠贞,而不是屈服于诱惑。

我们还可以赞美影片强调尊重和尊严地对待所有人,无论他们看起来有多么不同。我看到一些评论提到,这群古怪的人其实诠释了教会满有荣耀的多样性——用斯科特·麦克奈特(Scot McKnight)那句令人难忘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团契”("fellowship of differents")。不同的人汇聚成一个大家庭,围绕一个使命团结在一起。

表现型个人主义与福音

《马戏之王》最大的弱点在于它毫不掩饰地宣扬表现型个人主义。根据该片的思维方式,人生的目标就是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自我意识,不去在意别人会说什么或做什么,哪怕这会挑战你的个性自由。人生的叙事就是通过追随自己的心、表达真实的自我,然后与反对你的人——社会、家庭、过去或教会——进行斗争,从而找到通往幸福的个人之路。

电影的插曲《这就是我》("This Is Me",由长胡子的女士演唱)歌颂了忠于自我、摆脱周围人尖锐批评的精神。“我按自己的节拍前进!”这首歌讲述的是如何认清自己,然后勇敢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身份。巴纳姆的副歌唱道:“我们是光荣的,”他为表达自己独特性的力量而欢呼。

歌曲《复苏》("Come Alive")是一种邀请,公开号召人们拥抱影片中张扬的个人主义。第一节歌词提出了问题(“你的内心在沉睡”)和解决方案(“活过来,去点亮你的光芒,让它如此明亮地燃烧”)。不要“像行尸走肉一样”度过一生,而要找到自己内心的火花,“挣脱”社会的期望,通过向世界表达自己来“证明你还有更多”。

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渴望,尤其是主人公追求幸福、渴望伊甸园的渴望。但影片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我们“逃往自己设计的世界”。另一首歌鼓励听众“抛弃狭隘的思想”“重新定义世界”,直到幻想的世界成为现实。在与演员和歌手的一些在线访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认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未来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接受最新的性别理论(尤其是变性运动)。

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真正的福音并不在于找到并表达自己,而是找到基督并在他里面表达基督赐给我们的新生命。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类是“荣耀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而是因为我们反映了真正荣耀的上帝形象。此外,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这就是我”),而是上帝对我们的宣告:“这就是我让你成为的人”。救赎来自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然后将我们安置在一个共同体中,在这里,我们的个性既不会被偶像化,也不会被压制,我们不会成为彼此的克隆人,而是被塑造成基督的形象。

《马戏之王》触及了美国文化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几个主题。其中有些信息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有些则不然。如果您观看了这部电影,请尽情享受其中的故事和歌曲。只是不要被“这就是我”的信息所迷惑。教会对“活出生命”的呼唤远胜于此。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Why 'The Greatest Showman' Capture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员会(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资源开发部的副总裁,也是锡达维尔大学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罗马尼亚的宣教士,是福音联盟的定期专栏作家,并为《华盛顿邮报》、宗教新闻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担任《福音计划》(The Gospel Project)系列丛书的总编辑,并在惠顿学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课程。特雷文著有多本书籍。
标签
影评
歌曲
音乐剧
表现型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