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子女?
2024-12-30
—— Phil Cotnoir

一次早餐闲聊中,朋友说了一番话,让我想到现在。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不同世代的人是如何培养基督徒子女的,他这样评价我们父辈那一代的教育方式:“他们似乎只想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神学知识,能维持住个人信仰生活就行,再多的就不教了。”

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极简神学教育”。

在广大的福音派教会群体中,虽然也有一些例外,但这种“极简教育”似乎成了主流而非特例。在他们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孩子要接受基督成为个人的主和救主。除此之外,遵循一些个人敬虔操练就够了,比如每日固定的灵修时间。至于建立系统的神学基础,或是培养令人信服的基督徒成熟品格,却很少投入精力去做。

令人深思的是,我发现这种情况在当今福音派基督徒的育儿理念和讨论中仍然存在。

育儿极简主义

现在似乎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除了向孩子传授圣经知识、福音真理,为他们的得救祷告之外,基督徒的育儿方式与非基督徒并没有太大区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基本相同;孩子们读的书、看的节目、听的音乐也可以大致相同。简而言之,他们接受的文化熏陶可以完全一样。这种“育儿极简主义”的做法,在整个社会还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环境下,似乎还说得通——这种情况在不久前确实存在过。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看起来效果还过得去。

但说实话,那样的日子早已远去。就拿我们这代人——千禧一代来说,在上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发现情况不太妙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瓦解我们父母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属灵价值观。虽然我们在教会(可能在家里也是)听到福音,但我们的价值观却更多地被同龄人群体、大众媒体以及世俗教育所塑造。

结果如何?千禧一代离开教会的比例比之前任何一代都要高。

基督教全人教育

当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孩子,我重新思考“教育”这个话题。不过,“教育”这个词并不能完全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就是往学生脑子里填充知识。在这种世俗的观念里,数学、读写能力和(也许还有)历史,都只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当今大多数人对教育的理解——一个找到好工作的工具。许多基督徒因为缺乏更好的认识,也接受了这种观点。

在“教育”这个词被赋予更丰富内涵之前,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贴切的词。一个选择是“塑造”(formation),我在文中已经用过几次,但这个词的问题在于它的应用范围太广,甚至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教育”太狭隘,“塑造”又过于宽泛,所以让我们借用一个希腊词——“paideia”(全人教育)。这正是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谈到“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时所用的词(弗 6:4)。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培育下一代的整全方法。正如乔·里格尼(Joe Rigney)所说:“‘全人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和品格塑造,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基督徒‘全人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基督徒门徒培训。”在《申命记》第 6 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念,神吩咐以色列人要采取一种深入细致的教导方式——无论起居坐卧,都要教导儿女。

我们往往把教育局限于知识层面,但“全人教育”还包含了品格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

仅仅知道什么是良善、什么是真理,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学会去热爱良善、热爱真理。这就涉及到了情感的领域,顿时,育儿的范畴变得如此广阔,我们面临的任务也变得令人望而生畏。因为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用未来成功所需的知识填充孩子的大脑,而是要追求一个更深远也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要同时培养知识美德、正确的思维情感、理解力渴慕之心。

现代教育的误区

C.S.路易斯在他那本精彩绝伦的小书《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发现现代教育正在从根本上误导着人的发展,因为它刻意回避了学生在情感、爱好和渴望等方面的教育需求。这种做法源于对人性本质的根本性误解,也凸显出教会亟需重建一套完整的基督教人性观——换句话说,就是要回归前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现代教育将智力和情感割裂开来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其“现代性”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典教育”如今变得如此富有生命力。与其说这是一种“新”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回归到那个在知识阶层中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教育方式。虽然那个时期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确实是西方文明的鼎盛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福音派新教徒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所推崇的、致力于恢复福音真理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源于古典教育的复兴(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这场运动推动了一种新型学校的发展,这些学校“既传播新教教义,又传授古典学问,使得原本只属于中世纪晚期少数精英的特权,逐渐惠及越来越广泛的人群。”[1]

谈到现代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忧心忡忡。它曾经或许还能维持一种世俗中立的表象(我认为确实曾经有一段“恰到好处”的时期,教育基本能够保持中立),但近年来不加节制地推行LGBT意识形态的做法,暴露出它实际上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与传统基督教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举个具体的例子,提姆·查利斯(Tim Challies)对自己孩子们在加拿大公立学校就读经历的系列采访就很能说明问题。从 2018 年的首次采访 2022 年的最后两次采访,变化之大令人震惊。他们描述了过去十年间学校氛围发生的巨大转变,情况严重到他最小的孩子在 2022 年 8 月不得不选择通过网络基督教学校在家完成高中学业

换句话说,我认为确实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在那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公立学校提供的是一种中立的教育,有见识的基督徒父母和教会只需要通过严格的基督教教导来补充和强化就足够了。但这种观点在今天显然已经难以成立。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的基督徒父母必须要认清现实:如今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环境对基督教信仰和实践充满了敌意。因此,父母和教会群体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才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帮助塑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孩子的思想和心灵是否会被某种信仰和价值观体系所塑造,而是会被哪一种体系塑造。令我担忧的是,许多基督徒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严峻的现实。

当我渐渐形成这些关于教育的认识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接受过理想的教育。这促使我开始了一项“成人古典教育补习计划”。我开始在二手书店和图书馆义卖会上搜集各种经典著作。我观看免费的网络讲座,找寻各种学习指南,帮助我理解《失乐园》、但丁的《地狱篇》、莎士比亚和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作品。我开始投身于“伟大的对话”(the Great Conversation)这一思想传统,发现这不仅令人心悦,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虽然一开始理解得并不深入,但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理解当下,就必须借鉴古往今来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在生活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这种全人教育。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在主张某一种教育模式优于其他模式;这种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在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还是在家教育,都是可以实施的。

培养情操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C.S.路易斯的观点,就会明白我们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用正确的知识塑造孩子的头脑,不仅要通过福音使他们的灵魂在基督里建立信心(这仍然是神恩典的主权工作),还要塑造他们的情操,也就是路易斯委婉地称之为“胸”的品质。现代教育追求所谓的“中立”,最终却培养出了“无胸之人”(Men without chests),在应该充满正确情操的地方只留下了真空。关于具体该如何做,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个基本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阶段,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适合其理解程度的作品;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并颂扬真理、良善、美德和崇高。

在文章开头,我提到了上一代人在教育方式上的盲点,但我深信,等到我的孩子将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也一定会发现诸多明显的缺陷。因此,我们对待前人的态度,首要的应该是感恩和尊重,而不是批评。毕竟,每一代人都只能尽其所能,做好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神的护理之下,我们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负责培养青年的公共机构都陷入了低谷。然而,这恰恰意味着现在是重建和加固这些薄弱之处的最佳时机;是重新发现教育带来的“自由”(libertas)的大好时刻——这种教育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并培养美德,同时远离邪恶。值得欣慰的是,在这项崇高的事业中,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选择。因此,我要借用圣奥古斯丁在他悔改关键时刻听到旁边小男孩反复唱的那句话,对你说:“拿起来读吧!”

* * * * *

[1] 亚伦·C·登林格(Aaron C. Denlinger):《新教改革者与古典教育》,载于《信条杂志》(Credo Magazine)第 15 卷第 2 期。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加拿大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ow Then Shall We Educate?

Phil Cotnoir(菲尔·科特努瓦)和妻子有四个孩子,他喜欢阅读,是自由撰稿人和编辑。他毕业于传统学院和神学院(Heritage College & Seminary),是在蒙特利尔附近的一间地方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教育
为人父母
古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