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在《爱乐之城》寻找爱情
2024-05-03
—— Jared C. Wilson

我十几岁的大女儿非常不喜欢《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结尾。昨晚,我们全家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由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导演,艾玛·斯通(Emma Stone)和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主演的音乐剧。以下有剧透。

关于这部音乐剧,我首先要说的是,它是对昔日好莱坞音乐剧的一次美妙回溯,包括电影镜头般呈现的开场、经典的结局,以及一路上色彩明丽的情节构思。剧中的歌曲巧妙而凄美,舞蹈场面有趣到令人陶醉,整部影片散发着浪漫和魅力。这是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我喜欢这部剧,真的。

我对结尾多少有了些心理准备,因为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意识到《爱乐之城》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 1964 年的一部法国音乐剧,那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音乐剧《瑟堡的雨伞》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这部音乐剧后来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爱乐之城》不仅在美学上借鉴了《瑟堡的雨伞》许多元素——色调似乎是直接照搬过来的,而且故事情节也非常相似。

在《瑟堡的雨伞》中,盖伊(Guy)和吉纳维芙(Geneviève)在穷困潦倒又充满梦想的青年时代坠入爱河,但最终因阿尔及利亚战争导致盖伊应征入伍而分离。距离给他们的关系带来了压力,最终吉纳维芙虽然怀上了盖伊的孩子,却嫁给了一个富有的珠宝商。(我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剧情,事实上剧情远不止此)电影情节紧凑,浪漫而又苦乐参半,结尾令人心碎:盖伊在自己一手创建的美式加油站工作,为已婚的吉纳维芙提供服务,吉纳维芙开着她的豪华轿车,后座上坐着他们的女儿。他们分享了“原本可能发生的一切”。最后,吉纳维芙问他是否想见见他们的女儿。他拒绝了。也许这太痛苦了?影片结尾,盖伊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轻轻地吻了她一下,然后和儿子在雪地里玩耍。

看过《爱乐之城》的人都会发现,影片中的相似之处在于,米娅(Mia)在追求梦想的五年后,与丈夫在原本迸发爱情火花的爵士乐俱乐部偶遇。导演查泽雷巧妙地描绘了一个奇幻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我们迅速看到了米娅和男主塞巴斯蒂安(Seb)在一起生活的另一段“可能”历史,然后又回到现实,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分享了一个会意的眼神和一个微笑,然后她跟着丈夫走出了大门,电影结束。这时,我 15 岁的女儿在拥挤的影院里不小声地说:“不要!”

这不是米娅和塞巴斯蒂安浪漫之旅的理想结局。她想要——老实说,我们也想要——一种理想的幸福生活。但我们怎么知道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不在一起就不幸福呢?难道你就不能在欣赏青春浪漫的旧时憧憬的同时,完全满足于成熟生活的喜悦吗?

回家后,我读了朋友史蒂夫·贝兹纳(Steve Bezner)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他认为影片将浪漫与现实对立起来,是一种逃避:

曲终人散。塞布情感耗尽,米娅退场。但最后,他们交换了最后一个眼神,友好地点点头。他们彼此同意:我们做了正确的决定——我们选择了梦想,而不是爱情。这就是我讨厌《爱乐之城》的原因。

史蒂夫进一步解释说:

在逻辑课上,老师会把这种被迫在梦想和爱情之间做出的抉择称为错误的二分法。也就是说,这种剧引导我们相信只有一条可能的道路。米娅和塞巴斯蒂安要么选择彼此,要么选择生命中更让他们心之所向的事物。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选择爱情时,我们就选择了梦想的步伐和条件。而当我们追求梦想时,我们会发现爱情可能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方便。但编剧(查泽雷)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让我们相信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不能大胆地同时选择两个。最终,查泽雷很可能通过《爱乐之城》讲述了他认定的故事。不过,我希望他能讲述一个更好的故事。如果米娅所饰演的角色真的唱出了真相,那么选择就不仅仅只有一个:爱情或梦想。

我想,这就是我最终讨厌《爱乐之城》的原因。查泽雷的故事让我感动,让我相信世上有一种“有梦想的傻瓜”,但最终,他没能梦想出更大的东西。难道最大、最宏伟的梦想就不能创造出更崇高的东西吗?在我看来,如果米娅和塞巴斯蒂安选择拥抱影片中清晰描绘的爱情,他们本可以各自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也许他们不能像影片中那样执着地追求梦想,也许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会有所牺牲。但他们会学到比实现目标的满足感更好的东西——真爱与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并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

最终,《爱乐之城》的梦想不够远大,因为它不明白爱情的真谛并不仅仅是追求我想要的东西。相反,爱是相互牺牲。

史蒂夫对爱的理解是正确的。他也说对了,这部音乐剧并没有完全理解真爱的本质——也就是说,爱中蕴含着基督的牺牲精神,这一精神激励着爱情,使爱情能够忍受一切、承受一切、盼望一切,等等。然而,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却有所不同,我认为即使在这样的结局中,也有一些真爱的迹象。

我之所以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塞巴斯蒂安鼓励米娅去巴黎试镜和拍电影,他知道这可能会危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他和那个糟糕的约翰传奇乐队(John Legend band)一起上路一样。但他爱她,愿意牺牲和她在一起的时间,让她去追逐她为之努力的梦想。他不想自私地留住她。他爱她的幸福胜过自己的幸福。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但我也考虑到,塞巴斯蒂安愿意牺牲自己的梦想,去参加那个可笑的约翰传奇乐队演出,因为他认为那才是米娅想要的。这是一种牺牲,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真的,直到他们在团圆饭上发生争执。在那一刻,他是个非常混蛋的人,说了一些不经大脑的伤人的话,但我们只要稍微同情以下他就能看出,他觉得她没有认识到他为了能够养活她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让他很受伤。

因此,当他最后告诉她去巴黎时,他仍然愿意为她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可能想错了,但他并不自私。起初,我相信他们会想“只是三个月而已”“我们会和好的”之类的话,但谁都知道,这种距离会影响一对约会中的情侣。

最后,我的感受和女儿很相似。当我发现凯文最终没有和温妮在一起时,我的感觉和《纯正年代》(The Wonder Years)看到结尾一样。我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这是一部电影,而作为观众我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想,我们所有这些成年人都会记得年轻时的爱情,记得年轻时的梦想和激情,也学会了知足,不会为“本可以怎样”而感到沮丧,而是在上帝引领我们的地方找到快乐,并认为我们现在的季节是神给我们的最好。

我还在想,米娅的丈夫——我们对他一无所知,最后却因为他不是瑞恩·高斯林演的那个人而讨厌他!——如果他找到了米娅这样的女孩,他一定是个非常棒的人。她可以一直感激塞巴斯蒂安对她的爱,感激他从未想过要控制她。从种种迹象来看,她的人生似乎过得很不错。塞巴斯蒂安也是如此。

最后,《爱乐之城》向上帝最伟大的礼物之一——爱情——表达了非凡的敬意。当然,还有另一份礼物:青春。不过,《爱乐之城》和《瑟堡的雨伞》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种令人困扰的现实主义——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也许用“愤世嫉俗”这个词更好。但我喜欢现实主义,因为它们都捕捉到了浪漫的谵妄和狂喜,正因为如此,这两部电影都是音乐剧,都以被爱情陶醉的心灵为旋律,同时又将这种体验放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在现实生活中,浪漫的感觉和对青春想象的追求来来去去,时好时坏。事实上,我认为这种现实主义让《爱乐之城》更加美丽,而不是更加逊色。

除了他们不断地放声歌唱之外,唯一让人觉得不那么现实的是,他们并没有像今天许多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样,在 Facebook 上查找他们的旧情人。也许是因为他们长大了?对各自的生活和爱情感到满意?

片名很有意思。英文片名 "La La Land" 是洛杉矶的一个别称。影片的取景地就在洛杉矶,它准确地捕捉到了好莱坞的梦幻世界。这也是对电影中音乐(啦啦啦)的引用。但它也是一个短语,指梦幻,对吧?我们常说“那家伙生活在啦啦乐园里”用来指那些脑子不正常的人,或者能力与想象不符的人。我在想,查泽雷是否在告诉我们:浪漫是美丽的、美妙的、宏伟的、令人兴奋的,但任何认为浪漫是万能的人都是——你猜对了——生活在 "la la land" 里。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放在世人心里。(传 3:11)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Looking for Love in La La Land.

Jared C. Wilson(贾里德·威尔森)是佛蒙特州米德尔顿斯普林斯(Middletown Springs)的米德尔顿斯普林斯社区教会(Middletown Springs Community Church)的牧师,也是《福音觉醒》(Gospel Wakefulness)一书的作者。
标签
音乐
爱情
音乐剧
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