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鲜为人知的基督教文学瑰宝
2024-08-10
—— Leland Ryken

在编写(与菲利普·莱肯[Philip Ryken]和托德·威尔逊 [Todd Wilson]合著)一本关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牧师形象的书时,有人向我推荐了《上帝之锤》(The Hammer of God)。起初,我只打算在手册部分用一页篇幅简单介绍一下。然而,它深深吸引了我。我告诉合著者,这本书实在精彩,他们同意应该在正文部分为它专门撰写一个完整章节(这本书后来以《经典文学中的牧师》[Pastors in the Classics]为名出版)。

越多了解《上帝之锤》的创作背景,我对它的兴趣就愈发浓厚。作者博·吉尔茨(Bo Giertz,1905-1998)是福音派路德会牧师,他曾在瑞典乡村教区服务多年。43 岁时,他被任命为瑞典路德会(又称瑞典教会)的主教,成为该职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主教。

令人惊叹的是,吉尔茨仅用了六周时间就完成了《上帝之锤》的创作,当时他还是一名乡村牧师。正如我的研究生导师常说的那样,伟大作品的作者往往“不经意间创造出超越自身水平的杰作”。这种感觉在文学家或音乐家短时间内创作出经典作品时尤为强烈(比如亨德尔仅用 24 天就谱写出了《弥赛亚》)。

《上帝之锤》于 1941 年在瑞典首次出版,1960 年首次有了英文译本,2005 年又推出了修订版。这本书一经面世就为吉尔茨赢得了广泛赞誉,出版当年便跻身瑞典畅销书榜第三名。

《上帝之锤》的轮廓

《上帝之锤》是一部由三篇小说组成的三部曲。这种结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三个故事贯穿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大致是 1808-1810 年、1878-1880 年和 1937-1940 年),讲述了三位年轻的路德会牧师在同一个乡村教区牧会的经历。

这三位牧师都刚刚完成神学培训,属灵上还很稚嫩。其中两位最初只是挂名基督徒,而非真正的信徒。他们在担任牧师期间才真正地信主。就这样,作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信仰归正的叙事元素。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故事。三位年轻牧师通过与教区居民和其他牧师的互动,他们的属灵生命趋于成熟。

《上帝之锤》

博·吉尔茨

《上帝之锤》以匠心独具的结构,讲述了三位年轻的路德会牧师在同一个乡村教区牧会的经历,以及通过与教区居民和其他牧师的互动,他们的属灵生命趋于成熟的故事。

这部作品堪称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它内容中所体现的深厚的基督教思想,以及蕴含的深刻属灵启迪更让这本书成为不朽的名著。

奥格斯堡要塞出版社(Augsburg Fortress,2005)372 页

吉尔茨在这部作品中编织的故事线索远不止于此。除了三位牧师信仰成长的主线外,这本书还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瑞典乡村教区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图景。这自然带来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也正是本书的一大魅力所在。

更有趣的是,吉尔茨本人一生中经历了瑞典各种宗教思潮的变迁,并在一些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巧妙地将这些思潮融入了三个故事中。这些思潮包括神学现代主义、自由主义、五旬节(灵恩)运动、热忱的敬虔主义、世俗主义、僵化的正统主义、律法主义和复兴运动等。除了对敬虔主义态度较为温和外,吉尔茨对其他运动都持批评态度。由于亲身经历过这些思潮,他能从内部视角生动地刻画它们。

基督教经典

《上帝的铁锤》堪称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内容体现了深厚的基督教思想,而作家精湛的写作技巧更让这本书成为不朽的名著。

一、精湛的写作技巧

吉尔兹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世界的生动塑造。在他的笔下,瑞典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吉尔兹出色的描述能力。书中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夜间乘马车穿过树林去往临终者的家;寒冬中破旧牧师住宅的凄凉内景;乡村教堂庄严肃穆的礼拜仪式;为调解两位农夫因一头死牛起争执而去探访。优秀故事的试金石在于能否将读者带入故事营造出来的世界,而《上帝的铁锤》在这方面可谓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除了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外,本书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虽然牧师是各个故事的主角,但普通教区居民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作品不仅展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教会生活,更将其置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中。这种独特的“异域感”引人入胜,让读者不知不觉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二、基督教内容

一部基督教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著作,固然与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密不可分,《上帝的铁锤》无疑具备这些特质。然而,真正令其成为基督教经典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刻属灵启迪。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仿佛重温了大学时代阅读托尔斯泰《伊万·伊科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的震撼。它让我体验到了约翰·卫斯理所描述的“心灵温暖”,仿佛回到了基督信仰的根源。这种感受让我想起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对圣经的评价——它能触及灵魂深处,远非寻常书籍所能企及。

有些基督教经典是从外部描绘信仰大厦,而另一些则是从内部展现。《上帝的铁锤》属于后者。从开篇描述一位尚未信主的年轻牧师探访临终之人的情节开始,我们就被带入了构成基督信仰基石的种种经历——悔改、饶恕、重生、基督的救赎、祷告和读经作为蒙恩的管道等。作者通过路德宗的视角诠释这些经历,而本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路德宗的核心教义。

《上帝的铁锤》巧妙地呼应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的主题——上帝使骄傲者降卑。这让我们想起《哥林多前书》中的教导: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在书里我们看到:出身贵族、毕业于自由派神学院的年轻人不知如何安慰临终之人,而普通妇女却能做到;自信满满的年轻复兴派牧师因教区事务分心,未能完成登山变相的讲道,临时拿起一本历史悠久的路德宗牧师的讲道集,朗读其中一篇以“唯独耶稣”为主题的讲章,却产生了惊人的效果;锋芒毕露的年轻牧师无法调解农夫之间的纷争,而年长的牧师却能轻松化解矛盾。

基督信仰的根基

我之前提到的所有线索,在本书的高潮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一精彩片段出现在第三个小说中,描绘了一场大斋期的连续讲道。首先讲道的是一位自由派的牧师,主题是重要的不是人们信什么,而是他们做什么。接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路德宗牧师讲道,主题是“刚硬石心和各各他地的赎罪磐石”。第三位讲道者,也就是第三个故事的主角,被前一位讲道者的讲章力量所震撼,他放弃自已准备的讲稿,肯定刚刚宣讲的福音真理。

著名的英国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晚年信主,他在一本名为《重新发现耶稣》(Jesus Rediscovered)的书中描述了自己新获得的信仰。他在书中对基督教小说的一段评论,在我看来,也适用于《上帝的铁锤》:“像《复活》(Resurrection)和《卡拉马佐夫兄弟》(Brothers Karamazov)这样的书,给了我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感受,让我意识到基督教看待生活的方式是何等独特奇妙,它激发了我,让我渴望与他人分享福音。”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Best Christian Novel You’ve Never Heard Of

Leland Ryken(利兰·莱肯)是惠顿学院的荣誉教授,目前是他任教的第 51 年,著有超过 50 本书。
标签
书评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