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名人公开互撕,你可能会想到说唱歌手德雷克(Drake)和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的diss大战,或是NBA传奇科比(Kobe)和奥尼尔(Shaq)的恩怨。但令人惊讶的是,围观群众往往比当事人还激动,站队互喷,火药味十足。这些娱乐圈的纷争虽然上不了台面,却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这种口水战式的争吵,反而对现实中真正严肃的分歧掉以轻心,甚至不知如何应对。
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教会史教授蒂姆·库珀(Tim Cooper)在《当基督徒意见相左时:从欧文与巴克斯特的决裂中学习》(When Christians Disagree: Lessons from the fractured Relationship of John Owen and Richard Baxter)一书中,深入分析了 17 世纪两位清教徒领袖的激烈冲突。这两位分别是约翰·欧文(John Owen)和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尽管两人都致力于改革英国国教会,却因神学理念不合,终其一生针锋相对,甚至势同水火。库珀通过对比他们在“救赎观”和“信仰告白”上的根本分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便是信仰相同的信徒,神学争议也可能演变成无法弥合的裂痕。
通过剖析欧文与巴克斯特关系的复杂性,库珀促使我们思考基督徒团结的重要性。他提醒我们,即便是源于坚定信仰的分歧,也可能造成深刻裂痕——但纵有分歧,仍能以爱相系。
《当基督徒意见相左时:从约翰·欧文与理查德·巴克斯特的破裂关系中学到的功课》
蒂姆·库珀(Tim Cooper) 著
当今社会似乎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状态,连教会也未能幸免。然而几个世纪以来,神学争议、政见分歧和教会领导权问题始终在考验着基督徒能否持守合一与彼此相爱的诫命。
本书作者蒂姆·库珀通过教会史上两位对立人物——约翰·欧文与理查德·巴克斯特的生平,深刻剖析了这种对立现象。作者既呈现了二人各自的生平轨迹,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个性特质与处事风格如何导致他们无法一起共事。
十架路出版社,184 页
尽管同属清教徒阵营,巴克斯特与欧文的出身背景与性格特质却截然不同。这两位都在 17 世纪初出生的宗教领袖,虽然仅相差一岁,但是各自的人生轨迹与影响力范围大相径庭,而这些差异深刻塑造了他们处理分歧的方式。
例如,身为精英学者且擅长经营人脉的欧文,将英国内战(1642-1651)视为“上帝赐予的解放”。而学历不高却充满宗教热忱的巴克斯特,因亲历战场惨况而认定这场战争是“神的审判”。虽然二人都未直接参战,但巴克斯特所在战区让他目睹了满目疮痍的惨状,而担任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随军牧师的欧文,其战争体验则平静而疏离。
不同的成长环境却孕育出相似的骄傲与固执。作为牧师之子的欧文曾三次在议会布道,与克伦威尔关系密切。他意志坚定,“渴望荣誉与晋升”(原书 47 页),且难以容忍异议。而自学成才的巴克斯特则表现出典型“书斋思维”——“傲慢...拒不接受指正...从不自我怀疑”(51 页)。他宣称:“即便冒犯他人,我也必须道出无法隐藏的真相”(53 页),甚至宁愿要“圣徒间的争执”,也不要“恶人的和谐”(120 页)。
库珀指出:“约翰·欧文与理查德·巴克斯特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一场个性冲突”(第 41 页)。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偏见往往会加剧对立。唯有认清个性特质在冲突中的作用,我们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开展更具建设性的对话。
巴克斯特与欧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神学分歧,这些分歧构成了他们冲突的实质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争议点在于他们对苏西尼主义(Socinianism)的态度——这一异端思想否认三位一体教义。
作为三位一体论(Trinitarianism)的坚定捍卫者,欧文撰写了大量批驳苏西尼主义的著作,并认为巴克斯特的神学观点在客观上助长了这一异端。巴克斯特虽自诩为正统派,但其言论却与苏西尼主义者如出一辙,且拒不接受任何超出圣经原文一字一句的权威教义表述。
这场关于苏西尼主义的论战,暴露出二人在教会信经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巴克斯特倾向于非正式的个人信仰方式,强调属灵体验的重要性。正如库珀所指出的:“巴克斯特甚至怀疑,在这个充满信经争议的时代,早期教会那些仅仅持守使徒信经或尼西亚信经的信徒是否应当被接纳为基督徒”(89 页)。而欧文则坚持形式化的正统教义,强调信经认信的必要性。这一分歧不仅关乎原则,更与二人在教会体制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即使在救恩论这一核心教义上,二人也各执一词。但库珀敏锐地指出:“他们的不同人生经历深刻影响了各自的救赎神学:巴克斯特始终强调人的责任,而欧文则不断论证唯有基督的功德才具有决定性意义”(70 页)。库珀认为,二人神学侧重点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对自身能力与社会地位的认知。
这些神学分歧与个性冲突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二人既无法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对话,也难以进行任何建设性合作。他们始终未能跨越分歧的悲剧,为今日教会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警示:不健康的神学争论极具破坏性,而如何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保持良性辩论,始终是教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这段历史叙事对我们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颇具启发意义。不过,库珀对巴克斯特神学立场的某些解读似乎过于宽容。例如他提出“我们完全可以将二人都视为加尔文主义者”(69 页),但正如安德鲁·贝利牧师(Andrew Belli)所指出的:“巴克斯特在称义与赎罪论上的观点与改革宗传统并不一致”,而且“他在多个关键议题上都倾向于阿民念主义思想。”尽管欧文与巴克斯特都忠心侍奉,也忠于福音,但他们的神学分歧确实触及根本教义。
对非历史专业的读者而言,书中部分论战背景可能较难把握。书中对不从国教者、英国国教会以及王政复辟如何挫败改革目标等历史语境着墨不多。虽然作者将重点放在两位主角的人际冲突上是合理的,但若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些神学争论的历史影响,本书会更有深度。
总体而言,《当基督徒意见相左时》精彩呈现了导致教会分裂的个人因素与神学动因。正如库珀提醒我们的:“并非所有分歧都源于对真理的高尚追求”(120 页)。巴克斯特与欧文的争斗证明,即使最虔诚的信徒也可能被偏见蒙蔽双眼。本书虽未提供解决神学冲突的万全之策,但它倡导的谦卑、仁爱和对真理的持守,必将为牧者与教会领袖带来启迪——在持守真诚分歧的同时,维系教会的合一。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ersonality Clash: John Owen and Richard Baxter in Conflict.